close

  任職華中科大校長9年後,李培根於昨日卸任,因畢業典禮致辭受熱議,李培根被學生們稱為“根叔”,而其昨日發表的離任演說中,共留有19處“遺憾”。(4月1日《新京報》)
  李培根校長的19處“遺憾”留在人們心中,也帶給人們一個深深的思考,那就是怎樣辦好一所大學。
  大學應該是一個沒有圍牆的大學,這所學校能夠巍然屹立在人們心中。正因為如此,開放才能辦好大學,也只有辦成不斷開放、持續開放的大學,才能真正早日走上構建一流大學之路。大學之風在於校風與學風。要端正校風與學風,就要崇尚科學與自由,這種科學與自由就是一種進步的民主。要民主就要堅持一種以人為本的大學精神,就要堅持一種學以載道的精神。這種民主也是一種人文法治精神。
  華中科技大學有今天的進步,跟其發展的歷史淵源分不開。如今的華科大脫胎於原華中理工大學等幾個學校。華中理工大學自楊叔子開創人文治校以來已經形成了一股開放向上、民主對話、各抒遠見的風氣。這種風氣經周濟、李培根校長髮揚光大,業已變成了一股大學精神,這包括師生之間產生互信,看到問題與改革的阻力,明白自己的使命與責任。
  對照這種精神,李培根校長的19處“遺憾”將留在歷史,這不僅是他自己的遺憾,還是大學維新改革顯得窘迫無力、僵化的遺憾。這自然而然地讓人想起梁啟超為清華所題的校訓:自強不息,厚德載物。大學要改革,關鍵是要大學自己本身自強不息,奮鬥不止。大學之所以成為大學,就應該具有一種與生俱來海納百川的氣概。如果大學自己甘於平庸和墮落,那麼整個社會也會顯得了無生機。大學的生命就在於擁有洞察環宇直達宇宙之奧秘的能力。這種能力也是一種創新改變客觀世界、駕馭客觀規律的能力。
  對照這種精神,李培根校長感慨地說,“這些年,學校的發展有一些頗為遺憾的地方。教師與學生的距離沒有明顯縮短,多數學生也未能脫離類似“教育生產線”的培養模式。”
  解決這些遺憾,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,更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。但只要大學兼容並蓄,不斷開放,不斷構建沒有圍牆的大學,並根據大學學科發展的自身規律以及適應大時代發展的趨勢變革,使之深入實際,深入人心,集眾人之智,舉眾人之力辦校,一任一任地朝著一個方向努力,像李培根校長這樣的遺憾將會越來越小。
  文/毛承之  (原標題:開放辦大學,方能解根叔之“遺憾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q66qqziw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